《天才無限家》這個片名就是意圖使人不想看哈哈哈,我比較喜歡電影原文名稱 The Man who Knew Infinity ,聽起來就很帥啊!這篇文分為兩個部分,前半段是我看完之後稍微整理的真實人物 vs. 演員、拉馬努金小百科(我覺得看電影之前或之後看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!)
如果你註定要是一個天才你會想當哪方面的天才?
要是我的話,一定會選數學!就算在考試制度很僵化的現在,我還是覺得數學好就是有絕對優勢,進可攻理工科退可守商科超好的(哈哈哈哈偏題了)。
《天才無限價》真實人物 vs. 演員
本文的主角 拉馬努金/《貧民百萬富翁》戴夫帕托 飾
超不像的我知道。
本文的主角 拉馬努金/《貧民百萬富翁》戴夫帕托 飾
拉馬努金有「印度之子」之稱,十五歲時朋友借給他英國數學家 卡爾(G. Carr)寫的《純粹數學與應用數學概要》一,這本書收錄了五千多個沒有詳細證明的方程式,拉馬努金花費了五年的時間研究這些方程式,並留下了幾百頁的數學筆記。在求學期間,拉馬努金因將多數心力放在數學研究上,而導致失去獎學金甚至被開除,只能靠家教維生,同時利用圖書館的書籍做數學研究,他在 1909 年被安排婚事,因而更需要的工作以養家活口,後來他被朋友 艾亞爾(S. Aiyar)引薦給馬德拉斯港務信托處官員 拉奧(R. Rao),拉奧是一個有錢的人,也是一個數學愛好者,他很賞識 拉馬努金的數學才能 ,他認為 拉馬努金只適合數學而不適合其他工作,因此每個月給他一些錢,讓他掛名不上班,在家專心從事研究。
印度當時的數學水平不高,國內幾乎沒有人能看懂 拉馬努金的研究成果,於是 艾亞爾極力主張他把研究成果寄給英國數學家,最初的兩個數學家都未回音。1913 年 01 月 16 日,他再次鼓起勇氣寫信給第三個數學家——劍橋大學教授 哈代(G. Hardy);信上寫著:「尊敬的先生,謹自我介紹如下:我是馬德拉斯港務信托處的一個職員… 我未能按常規念完大學的正規課程,但我在開辟自己的路…如果您認為這些內容是有價值的話,請您發表它們…」並附上自己研究出的數學公式和命題。哈代在咨詢了另一個英國數學家 李特爾伍德(J. Littlewood) 之后,認定 拉馬努金是一個數學天才,他的識才使得 拉馬努金在 1914 年進入劍橋大學。
由於 拉馬努金是自學的,他對現代學術的嚴謹一無所知,全由哈代向他演示如何寫出嚴謹的數學證明。拉馬努金是個有神論者,哈代則是個無神論者,但他們卻能為數學而進行合作研究;在 5 年里,他們共同發表了 28 篇重要論文,哈代曾將這段經歷描述為「我一生中最浪漫的事」(電影的一開頭有提到),也因為在數學上的卓越成就,拉馬努金 31 歲就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的外籍會員(亞洲第一人)以及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院士(印度第一人),走到了他的榮譽最高峰。
拉馬努金是個虔誠的婆羅門教徒,絕對奉行素食主義,營養不良加上經常廢寢忘食,加上寒冷的天氣,導致他患上了當時難以醫治的肺結核病。 拉馬努金思鄉心切,卻因為一戰爆發而無法回國,這令他變得抑郁,甚至試圖臥軌自殺。1919 年 04 月,他終於回到印度,但病情日漸加重,1920 年 04 月 26 日,病逝於馬德拉斯,年僅 32 歲。拉馬努金留下大筆深奧的數學遺產,其中包含了大量沒有證明的公式和命題,對現代數學的發展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。拉馬努金的亦師亦友 哈代曾感慨道:「我們學習數學,拉馬努金則發現并創造了數學。 」他更喜歡公開聲稱的是,自己在數學上最大的成就是「發現了 拉馬努金」。
有點好奇大家對於傳記類型的電影有什麼樣的期待?
如果是曾經真實存在,某個人的人生,這個故事沒有高潮迭起的戲劇化發展是可以被接受的嗎?
又或者,一個人的故事會被拍成傳記類型的電影,是因為他的人生非常戲劇化嗎?還是只是他的故事很值得被更多人知道呢?
我覺得《天才無限家》(The man who Knew Infinity)應該屬於後者,雖然就劇情介紹而言,一個貧窮的天才,隻身遠赴英國發表他在數學方面的研究,雖然遇到種族歧視和不擅相處的夥伴,人在異鄉身體卻因此染上惡疾,連絡不到遠方的愛妻,又碰上世界大戰,最後終於發表出一系列驚人的研究...
這些就文字看起來已經相當高潮迭起的人生,我甚至很難想像自己如果經歷了這一切會有多離譜,在把它搬上大銀幕之後,卻似乎顯得不夠「精彩」,導致電影散場的時候,隱約聽到有人說他剛剛睡著了。
但我其實是蠻喜歡這部電影的,雖然我看預告的時候以為這會是一部賺人熱淚的電影,事實上從中獲得的感觸卻是淡淡的,我覺得這樣也很好,扣掉煽情的對話,這樣的「淡淡」顯得真實許多。《天才無限家》是一部涵蓋許多面向的電影,它帶到被殖民的印度、高傲的英國、赤裸的種族歧視、數學、宗教、親情、友情和愛情,一次展現卻不紛沓,雖然議題沉重,充滿了數字,卻不乏味。
情節中最讓我有感觸的是,就算在劍橋這樣充斥著高知識份子的環境裡,人們雖然擁有不同的膚色、不同的文化背景,但明明擁有一樣的語言:數學,我以為在知識上他們是有共通點的,以為在知識的世界裡或多或少是不需要在乎對方的出身的,但結果不然,真的很讓人沮喪。不知道如果拉馬努金出生在我們的這個時代,是不是可以更毫無阻礙的展現他的才華,或者其實,我們根本沒有進步呢?
關於這部電影如果真要說出缺點的話,或許是在感情的部分著墨的不多,在拉馬努金和母親之間、拉馬努金和妻子之間,沒有花太多時間描寫,導致觀眾比較難去感同身受母親的為難和妻子的不安和不捨,自然也比較難去理解她們的種種作為,了解她們的驕傲和害怕失去的矛盾。
在拉馬努金和哈代之間的亦師亦友,則可以說是整部電影的重心,從哈代起出的嚴厲和漠不關心,到最後試圖施予關心,甚至重新思索自己對於人生、對於神的看法,傑瑞米艾恩斯的演技細膩(又好帥)又層次豐富,尤其哈代在電影尾聲所發表的言論,則是讓人深深震撼:「至少我做了一件你們做不到的事情,我和李特爾伍德,曾經和 拉馬努金平起平坐的研究過。」
一個在現代何其簡單,在當代又多難能可貴的事。
一個在現代何其簡單,在當代又多難能可貴的事。
▇ 生平部分參考:拉馬努金,天才之超越/彗星般的天才數學家—拉馬努金
0 comments